邊在加拿大當全職軟體工程師工作邊做職涯教練的那些事<起頭>
第一次開始有職涯教練的想法,大概是三年前,也是那時候收到第一個學員。到現在三年,中間斷斷續續的經營下去,期間也幫助許多學員在異國獲得第一份軟體業正職工作、帶領學員踏出第一步,突破舒適圈、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道路。
但今年初覺得想到給自己放空一段時間。
到這個月為止,已經是這三年來,第一次沒有更新社團資訊、思考business model、招生等等的。
雖說這三年來多少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大部分是因為自我懷疑而停滯不前,或是「沈沒成本」,不想讓以前的努力白費,逼自己去往前,畢竟還有更多成長空間。
但是這一次,倒是非常有自信的想要想要給自己一段空白的時間。不是因為恐懼、沈沒成本也不是因為不能放棄。
而是意識到,自己的Creativity 開始因為想要讓這個「事業」成功,而開始受限。若是每個「內容」都需要「目的」,那我能夠分享的,就開始受到侷限。以及在照顧學員上、內容產出中,不太能夠切割,而導致一直不斷地把「寫作」這件事往後擱。這對以往單純因為分享而感到喜悅的我來說,有說不出的愧疚感。
去年開始做了許多生活中的微小實驗。
像是停止使用社群網站、開始上繪畫課、從digital記錄生活到手寫每天的反饋日誌、花了三個月調整的自己的飲食等等的。專注在「Enjoy learning new things」上。
這次也算是一個自己的實驗,停止課程的招生,只專注在寫作與創作。
不去想著只是往前跑,而是在生活中,增加更多「不需要去做什麼」的時間。
雖然年初才在規劃今年的社群制度,但前兩個月開始有這樣的想法時,突然覺得很肯定。
在創業這條路上,雖然只能說是副業,自己也突破了許多舒適圈,最讓我感到喜悅與成就感的,很大一部分是當學員往回看,看到自己的成長。
但對我個人來說。我最大的成就感是來自於,自己也是這樣從無到有0到1的建造了一個事業,這樣的學習過程,真是太有價值了。
這之中我從學員、許多創業者與自己身上,學到非常多無價的觀念,想給自己一段時間分享出來,以及這段經驗如何幫助我在全職工作上快速成長。
想要創業的起頭,與海外全職工作的關聯性
在財務規劃中,「緊急備用金」的重要性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預備好6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是為了在突發狀況發生時,有足夠的現金應對。這樣的思維,也延伸到我對人生風險的認知——單靠一份收入來源,對我來說風險太高。
所以,我開始尋找更具彈性、更穩健的收入方式。而「線上創業」,對我來說不只是多一筆收入,更是邁向「獨立個體」的過程,也是我在海外生活的重要「保護罩」。
我從大學時期就熱愛旅行,嚮往彈性的工作模式。那時的我在下班時間不斷研究別人如何在線上經營事業,慢慢地,從接到第一筆線上收入,到開始獨立接案,再到設計自己的課程、接受職涯諮詢……這一切,都是圍繞著我想打造一種「彈性」、「自由」生活的核心價值展開。
在我第一次出國旅行找工作的時候。當時我雖然有過遠距與接案的經驗,但在離開台灣前,選擇暫停所有工作。結果到了國外,在找打工時意識到:如果只靠一份當地的工作來生活,風險其實非常大。
後來在葡萄牙打工換宿的某段時間,我聽朋友提到,有人邊旅行邊工作,甚至還能存錢。這讓我意識到,「旅行時也能有收入」其實是有可能的。而這個想法,徹底改變了我對工作的想像,在我的心中種下了探索這樣方式的種子。
從20幾歲一路到現在,我對「線上工作」與「數位遊牧」的看法雖然不斷轉變,但對於創業這件事的渴望,從來沒有消退過。
而這樣的核心,都是將我的人生,圍繞在打造「彈性」、「自由」的生活,並且建立一個獨立個體的過程。
以軟體工程師的角色來說,我們本來就在解決問題、規劃產品、跨領域合作與從0到1的過程中打轉。這些新創環境裡累積的經驗,其實跟創業思維有許多重疊之處。身邊無論國內外,也有不少朋友正在創業,這讓我開始自己的 project,顯得自然不過。
有些人會認為,在國外找到全職工作後,就可以「躺平」了。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有點不太理解。
對我來說,海外的全職工作是一個「工具」,是我能在異地扎根、拓展視野、建立理想生活的跳板。透過它,我獲得更多選擇權,向更「彈性」、「自由」、「獨立」的狀態前進。這是工作對我真正的意義。
因為工作,我在加拿大扎根,拿到了永久居留,並在加拿大開啟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
當我分享在加拿大找到全職工作的文章,許多讀者開始詢問各種問題,但是即使我給了很多意見,但是最後能夠循序漸進的往前走的人,近乎是0。
於是與其中一位讀者,我們開始了「求職陪跑」的Project, 最後她以完全無經驗與學歷的轉職背景,利用陪跑中的策略,在一年內獲得加拿大工作的第一份工份後端工程師工作。
後來的學員,成功獲得海外工作的經驗也層出不窮。也有許多學員即使在這段時間沒有「獲得職缺」,也獲得了寶貴的面試經驗、並且重新檢視了自己的職涯與方向。
在陪伴學員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與全職工作相通的思維與邏輯。也看到很多過往自己在職涯上的影子,讓我更能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需求、拆解痛點,並思考如何彌補「知識落差」的鴻溝。
接下來,會一一分享,在這段時間,我看到大部分人的盲點、怎麼破解,以及我如何利用這段經驗,學到的觀念快速的在全職工作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