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全職工作從加拿大回台灣一個多月:跨時區遠距工作,如何高效率又增加幸福感
每年回台灣 1~2 個月,是我對自己,也是對爸爸的承諾。 因為疫情,我被鎖在加拿大三年,疫情後,我就決定每年都要回家,今年是第三年。 這次在台灣待了一個半月,跨越整整 12 小時的時差,照理說應該會很累、很混亂。但意外的是,這次我不但工作效率變高了,心境上也更幸福、更自在。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我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要帶著工作回台灣?
雖說「回家」本來就不需要理由,但是有的人寧願回家放假兩週,也不願帶著工作回去,原因很多是時差無法適應、工作效率下降、在台灣卻感到兩邊都做不好的壓力,倒不如好好放假,也比較輕鬆。
身為第一代移民,從移居海外開始,就會面臨要不要回家的問題,簽證問題、移民初期的狀態、當地社會對移民的態度、海外工作的孤單、父母年歲漸長……各種理由都會讓我們不禁思考:「要不要回家?」
但是對我來說,在台灣跟加拿大找到一個平衡狀態,一直是理想目標。我想要有兩個家,一年之中有一半時間在加拿大、三個月在台灣、三個月旅居,是我的理想生活狀態。加上疫情那段時間太久沒回家,覺得自己沒有再有藉口,不去盡我所能地實行這樣的承諾。每次回家,我都會待上至少一個月,好讓自己有時間慢下來,單純享受在台灣的生活。
我並不是第一次邊旅行邊全職遠距工作,其實次數有點數不清,但是跨時區工作的難度提升很多。相較於這樣大幅度的跨時區工作,到南美遠距一個月其實輕鬆許多。今年初我去了墨西哥遠距了三週左右,相較起來又便宜又方便許多,飛機也不用坐到屁股痛。我認識的朋友,大多是回歐洲,時差相對重疊性也較高,或是每兩年才會回去一次。
帶著工作跨時區,不只是一台電腦、一張機票那麼簡單。在12小時的跨時區上,時間重疊的時區很少、團隊的Meetings都在台灣的半夜到凌晨、還要考慮在團隊中的「存在感」,才不會讓人有因為你不在...所以...的麻煩感。要考慮的是:如何與團隊順利溝通,並在跨境與非同步的情況下維持彼此的信任。
除此之外找適合的居住地點與工作空間、還得好好的安排時間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畢竟這才是回去的目的)。
理解自己有能力去做兩邊都選這件事,是一件幸福的事。
其實這些回家工作的「雜事」都只是為了達成目的理解,以及在這過程中學習自己、工作與自由之間的相處模式。
回顧去年的經驗與今年的調整
這次是我第二次在同一間公司遠距跨境工作。去年回去時,回亞洲兩個月,狀態差很多。那時候因為公司突然重組,我出發前兩個月臨時換了團隊,也就是說之前在團隊中累積的信任、專案的Domain knowledge都要做很大的轉換。換一個團隊,除了做的事情不一樣之外,還要取得另一個團隊成員的信任,這對於當時的我來說,要跨時區做到這件事,是有點突然的挑戰。
雖然主管表示我不用熬夜,也理解時差問題,但我知道,要在新的團隊建立信任度,還是得參與會議並且建立連結,很多新的項目、專案跟以往不同,我必須要在線上遇到問題時詢問,才能快速獲得解答,並且完成我的任務。
為了這些原因,當時的我常常工作到凌晨 4–5 點。
剛開始的兩週在韓國,因為時差還沒調整完,半夜工作一點也不覺得累。凌晨五點睡到中午,接著就去觀光到晚上回來工作。但回台灣後,隨著作息規律下來,熬夜的疲憊感越來越重,效率也越來越差。
今年回台灣遠距工作,因著去年的經驗與挑戰,我所做的準備與調整:
提升自己的獨立能力
別人依賴你,比你依賴別人多。這一年我的domain knowledge提升非常多,也大量接觸不同團隊的專案,比起去年剛入職半年,我可以獨立作業的狀況大幅提升。大部分的時候是別人需要我的幫助,所以我只要在他們上線前,把他們的問題跟需要的幫助做到多一點解釋、多一點行動(像是直接寫範例code給對方看),就能大量提升彼此的效率。
非同步的「過度溝通」
原本公司的文化就是全遠距工作模式,所以平常在工作的時候,其實已經有基本的文字能力,但是在台灣的這段時間,我又比平常更過度的溝通。像是解釋回答的時候,帶入一兩個範例、即使對方的問題不明確,我也會用另外1、2種方式去猜測並且結構化對方的提問,並且給予回答、在我自己的專案上,需要code review的部分,描述也大量增加,提供範例跟測試的圖片或影片,因為我不會參與會議,所以偶爾會提醒團隊成員記得錄影等等。
主要的核心在於,減少back & forth的可能性。
點此免費獲得在海外工作的工作、心得、創業、個人成長分享
時間與假期規劃
這次的回台行程,我特別花了一些心思在時間的安排上。剛回來的那幾天,還處於時差「甜蜜期」,晚上比較晚睡也不影響身體,所以我就趁這段時間,把最需要專注的工作先完成。
另外,因為公司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的 Retreat,我就選擇在 Retreat 結束後出發回台灣。這段時間本來就是專案節奏放緩的時候,任務多半比較輕量,很適合遠距協作。整體的行程安排上,我也把前半段專注放在工作,後半段才安排假期去日本旅行,讓工作與休息有明確分隔。
回亞洲的時間上,前半段先專注工作,後半段再安排假期去日本旅行,讓工作與休息分開。
與主管溝通清楚,想到他沒想到的地方
我的主管一向不在意我在哪個時區,只要我有產出結果就好。這次我仍然提早跟他說明狀況,並告知我的工作時間,還有我會以非同步的方式(重看錄影)參與會議。
當然,在告知之前,要先做好「消除他心中疑慮」的準備,像是提前告訴他目前專案的進度,以及這個階段主要與產品經理與設計師的溝通重點在測試與數據分析,所以不太需要面對面討論等等的。
除此之外,除了讓他知道我有產出,也幫助他讓別人知道我有產出,我會注意在Slack共用的頻道上分享專案進度、問問題,這樣別人才不會對我的跨時區有疑問,讓他需要去解釋。等於是專注在「讓他更容易去幫助我達成這件事」。
另外我還多做了一件事:
告訴他我在另一個時區能「額外提供價值」。
當時在韓國的部門剛成立,我主動提出計劃,幫助新進工程師做在同一個時區同步的支援與技術分享,還有主動跟韓國工程師打招呼,並且告知他們我會在同一個時區支援,隨時可以提供幫助。
這讓我在另一個時區,不是缺席者,而是資源與幫手。
找到你的「幫手」:遠距合作的關鍵角色
在團隊中,我有一位合作密切的同事,他剛好是每天最早上線的人。我在台灣的時候,會將需要 Code review 的任務非同步傳給他。到了晚上我上線,他的 Review 通常已經完成,我就能迅速修改並 Push 到 Production,當天任務效率極高。
而他也因為知道我回台灣的目的、也很支持這段時間的安排,會特別調整 meeting 時間或主動提醒我相關事情。
遠距工作的效率,不只是靠工具,也靠「互相信任的同事」。

每天的工作節奏長什麼樣?
每天早上 8 點左右,我會走到家附近的咖啡廳,開啟一段專屬的「無打擾時段」。這段時間是我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候,沒有人來訊、環境也很安靜,能夠專注處理最需要思考與產出的工作內容。
下午、晚餐時間則留給我在台灣最珍惜的部分——跟家人、朋友相處,在台中玩耍、探索。一週三次跟爸爸去植物園運動、在週末的時候安排去見好久不見的親戚跟外婆。
晚上大約 8 點到 11 點,是我處理協作、回覆訊息和安排隔日工作的時間。這時剛好也是北美的早上,能夠與團隊自然銜接。
當然,有時候晚上臨時有聚會或出門晚點回來,其實也不會太影響。因為這段時間的重點,只是幫白天的工作收尾、整理思緒,而且反正再晚北美的也都在線上。

日常的幸福感
這次能高效工作,跟「生活過得舒不舒服」,我想也有很大的關係。
幸運租到超棒的公寓
這次在台中租到的公寓太讓人滿意了——空間漂亮、光線好、地點也超方便。屋主親切溝通順暢,還有額外的小房間可以招待朋友來住,剛好讓一些北部的朋友也能來找我。這種自在、安定的生活感,大大提升了整趟回台的幸福感。
維持自己的能量,不勉強社交
這次除了幾個重要的朋友,也安排了去北中南拜訪親戚和外婆。但我對見朋友的態度更隨緣:如果剛好在附近、有空就見,沒見到也沒關係。我發現這樣的安排,反而讓我在每次見面時都能專注投入,不會因為趕行程而分心,也能維持自己的能量。
朋友特地來台中玩 跟街口的豆花
感激日常的台灣生活
其實整個月,我沒有安排太多旅行或特別活動,但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巷口的豆花店、騎機車去夜市閒晃、找到心目中最完美的素食自助餐……這些小事,讓我每一天都充滿感謝。
以前可能會覺得回台灣要多安排一點「有記憶點的旅行」,但這次我發現,其實我最嚮往的,就是日常裡的自在與熟悉,這好像也是回來的目的之一。
我的反思與心得
很多人認為帶著全職工作跨時區會影響效率、失去團隊信任,但我認為,
只要有意識地設計流程、主動溝通、與人建立信任,就可以做到更好的平衡。
雖然我已經有多年自由接案、創業、全遠距工作的經驗,但不同階段的自己,適應模式也會改變。一開始本來是想要早上工作到下午,但是後來發現還是想要有跟同時同步的時間,所以在第一週就開始做調整。
這次我學到:
理解自己的工作模式,是一件值得投資的事。
不管最後工作成果如何,這段經歷都會幫我更認識自己,也留下最想念的「回家時光」。

很多人在遠距工作之前,最大的阻礙不是制度,而是沒開口談就自我設限。
「主管應該不會同意吧。」
「會不會影響升遷?」
「這樣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在偷懶?」
這些聲音,常常讓人還沒協商就先放棄了,有點可惜。但我發現,只要你夠清楚自己的價值、在理解公司文化的狀況下,也準備好替公司創造雙贏的方式。
我從來沒有覺得要求回家一個多月這件事,是一個「不好意思」或是「麻煩了」的感覺,反而覺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後面的面試裡,也會主動提到,我每年會跨時區工作1-2兩個月,若是公司沒有辦法,那跟我想要的工作方式就會不同,也代表雙方不契合。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沒有什麼不對。
遠距工作不是要爭取特權,而是要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舒服、有效率的節奏。
我有位同事,每年都會回非洲老家。他的工作環境比我艱困許多——每天都要面對突如其來的停電、網路不穩,還要防蚊子攻擊。但他仍然照常參與團隊、準時交付工作,甚至還自己準備了家用電池,只為了能在停電時維持工作不中斷。(笑,辛苦很多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