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工作邊旅行,想要就有可能—遠端工作旅行家Mei

兩個人因爲都在線上工作,從兩年前就開始遠端工作,曾旅行過38個國家,旅居過4個國家,去年疫情還沒爆發前,在有工作的狀況下,在加拿大搭便車4000公里到北極海。我跟他們在加拿大蒙特婁見面後,他們繼續旅程到南美洲時,疫情爆發,而困在巴拿馬半年,目前旅居於多明尼加共和國。

邊工作邊旅行,想要就有可能—遠端工作旅行家Mei

跟Mei的認識,可以說是那幾千萬分之一的機緣,去年來到蒙特婁前,朋友Antonio (延伸閱讀: 遇到困難的那刻,才是冒險的開始 --- 流浪世界的白日夢冒險王 Antonio) 給了我他加拿大朋友的臉書,說有機會也能見個面。我當然欣喜若狂,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有什麼不好。結果沒想到他的朋友是在渥太華,而且他的朋友還是我在香港認識的室友在泰國認識的加拿大朋友的國中同學(這句有點長,自己再唸一次,這個人最後變成我男友),反正最後沒見到他朋友,但是他朋友說他有兩個很好的朋友去蒙特婁旅行,問我是否可已讓他們沙發衝浪,雖然最後沒辦法接待他們,但是他們待在蒙特婁的幾個禮拜,我們也見了幾次面。


海內外軟體業求職秘密

一見面我就愛上這兩個人,Mei就是那種很難不喜歡上的開朗個性,不拘小節、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一看到新鮮的東西眼鏡就會發亮的人。Mei的老公Evan是美國人,卻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是一個非常好聊,很愛問問題,一不小心會深聊很久的人。這對情侶讓我覺得很有趣,不是因為他們像是神仙眷侶般的一邊工作一邊環遊世界,而是認識他們兩個人的過程,是認識兩個獨立的個體,兩個人的個性都很鮮明。

Mei跟她老公Evan
Mei跟她老公Evan

這樣的情況很少在一起旅行的情侶中遇見,通常是一方個性比較鮮明,另一方會被認知為個性鮮明的另一半。但是我從沒在他們身上感受到這些,跟他們見面的過程,兩個人也沒有一定要同時出現,或是確定另一方一定會出現,他們有他們的自己的步調,而兩人也尊重雙方的步調,這讓我覺得非常難得。或是這也是我問到Mei,如果沒有老公一起,還是會出發嗎?她想也沒想就馬上回答「會啊!」的原因。他們之間沒有誰湊合誰,就是兩個人的都想要這樣的生活方式,而一起實踐的旅行。

兩個人因爲都在線上工作,從兩年前就開始遠端工作,曾旅行過38個國家,旅居過4個國家,去年疫情還沒爆發前,在有工作的狀況下,在加拿大搭便車4000公里到北極海。我跟他們在加拿大蒙特婁見面後,他們繼續旅程到南美洲時,疫情爆發,而困在巴拿馬半年,目前旅居於多明尼加共和國。

真心想要,就有可能

19歲就到加拿大遊學,後來大學到美國交換學生的Mei,第一次的背包旅行是與現在的老公去歐洲,「那時候都還沒有智慧型手機耶。」

事隔7年後,二度與老公去歐洲背包旅行,Mei侃侃而來當時際遇,那時候在歐洲搭第一次的便車,中途還因為簽證的關係,老公跑去烏克蘭,而有機會自己一個人旅行一陣子。似乎也為他們兩人的長途旅行畫下伏筆,即使一起旅行,兩人也不遷就,想要往不同的方向走也沒關係,之後再會合。背包旅行成癮後,即使在美國正職工作的時間,Mei常常留職停薪,就是為了再出走一陣子。最後毅然決然說服老闆讓他開始遠端工作,目前已經遠端工作兩年。

「不會擔心老闆生氣嗎?」

「沒有耶,如果老闆不接受,我就會辭職,開始找案子接。」後來老闆即使提出加薪,Mei也決定要離開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結果我老闆就這樣答應了!」已經經過非常多網路上文章的洗禮,想要開始遠端工作的Mei,覺得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一個完全可達到的目標。我不禁對她語氣得輕鬆聽得好笑,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沒有開口,就給了一個不可能的答案,而沒有去嘗試,但其實任何事都有可能,不去問怎麼知道。

Mei 在游泳池工作
Mei 在游泳池工作

當然我們提到他老闆的個性,還有兩個人工作上的契合,互相信任的基礎。這讓我想起<<每週工作四小時>>作者提到,如何有目的性的讓老闆讓你遠端工作,像是開始要求在家工作一天、兩天、甚至到五天都沒有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得到老闆對你的專業的信任,而不是在辦公室裡大眼瞪小眼的。<<工作大解放Rework>>這本書也提到,辦公室工作的方式已經過時了,更高效率完成工作,時間已經不是用來衡量專業的標準,而這些觀念其實都已經探討超過十年的時間了。其實遠端工作的生活型態,在美國已經非常盛行了,最近幾年才在台灣開始流行起來,甚至因為疫情的關係,開始被重視。

怎麼邊搭便車邊工作

曾經在自由接案,目前也是全職遠距工作已過半年的我,知道即使不需要去辦公室工作,但是工作時間還是跟以往在辦公室上班沒什麼兩樣,只是少去了很多跟同事打屁和通勤的時間。但是搭便車旅行的方式,因為不確定因素很高,很難控制時間,這讓我對於他如何兼顧旅行與工作的方式,感到好奇。

已經要求工作時數減少的Mei,在搭便車前也會先確認好工作內容,最要緊的先做完,等到到達目的地也會馬上連上網路確認事項,有的時候搭完便車身心疲憊,還是會在下榻的地方工作完才能去睡。「沒有一次因為我是遠距工作而出錯過。」Mei告訴我,唯一一次出錯是因為新主管上任,公司部分的交接沒有做好溝通。

第一份遠距工作,也因為早已跟同事和主管建立起信任,在已經知道公司要什麼狀況下,工作起來很順手。而後換的工作,因為一開始就是完全遠距,一開始建立信任就很重要。「一開始主管會要求我跟他同時在線上做事」但Mei提供意見,自己做完任務給他審核,也能節省彼此的時間,成功完成任務並取得信任後,讓公司知道即使完全遠端,專業也不打折扣,甚至更有效率。

旅行方式沒有什麼一定,接受自己喜歡的方式就好

「我喜歡搭便車,但是也會不想搭便車。」「搭便車真的很好玩,有機會認識在同溫層中完全沒機會碰面的人,可是有時候一等等兩個小時,那我寧願坐車去背包客棧找人聊天。」

Mei告訴我,她老公就是很愛搭便車的人,她一開始也會抗拒自己好像沒這麼愛搭便車這件事。「因為真的遇到很多很愛搭便車的旅人。」「但是真的很累。」曾經也搭便車環島的我,即使已經在非常容易搭到便車的台灣了,還是能理解搭便車基本上還是一件很疲憊的事。

Mei搭便車
Mei搭便車

我曾經也有過這類的矛盾,以前跟很多嬉皮混在一起,就覺得,背包旅行就是要克難,能走路就走路、能搭便車就搭便車,走兩個小時也不願意搭計程車,寧願在路上問路連手機網路都不願意買,雖然還是從中獲得的很多有趣的發現,但是時間久了,也會想要改變成自己覺得比較舒服的方式。但另一方面,又對於改變方式感到抗拒。

談到這件事,我們兩人發現,其實即使是旅行方式,還是很容易陷入特定的框架中,莫名其妙的侷限自己。但當發現自己有這樣的抗拒心理時,去面對並且與自己對話,最後解析與探索,「其實,我喜歡的旅行方式不一定要跟他們一樣」,並且接受自己喜歡的方式,在認識自己上,也是一段很重要的學習。「每一次人的旅行方式都不同,只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平衡。」

一直旅行,就是對人生不負責嗎?

「你不要再一直玩了!」

「我真的沒有在玩啦!」

Mei跟我分享家人很常告誡他的話,讓我很有同感。長期旅行的人,常常會被別人認為對人生規劃不負責,不遵守社會規範,甚至我有朋友也很老實的跟我說,覺得我會對於放棄目前的職涯而後悔。但是我想,無論你做什麼,世界上都會有人有意見。而旅行家、自由工作者、創業家,這些脫離社會規範的人,我常常覺得其實才是對人生跟自己最負責的人。因為他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依著自己的心所下的決定,而不是被社會、工作所推著走,每一天都是一個挑戰,每天都會遇到不諒解與誤會,但是卻沒有一天,只是得過且過。

因為疫情卡在巴拿馬半年而陷入懷疑自己的情緒

「我現在有在前進嗎?」看著台灣的朋友在社群網站上打卡,因為疫情現在巴拿馬青年旅館,不能出門的Mei,不免開始懷疑自己,當初選擇不回台灣的決定是對的嗎?現在卡在這裡人生好像停格了。

在歐美疫情大爆發的前夕,明明人就還在台灣,3月11號的飛機飛巴拿馬,但由於當初說好在巴拿馬跟之前去航海的老公見面,而因為無法聯繫在航海旅行中沒有任何溝通方式的老公,還是毅然離開台灣。即使在巴拿馬見了面後,猶豫要不要回去台灣,最後怕把病毒帶回台灣、搭長途飛機的風險等等還是決定留下來,接著就因為如此而卡在巴拿馬半年,不得動彈。

Mei 海邊
Mei 海邊

半年後,簽證到期,離開巴拿馬後,目前在多明尼哥共和國繼續他們的旅程。「但我後來覺得,還好沒有回去。」那段卡在巴拿馬的時間,帶給她許多的反思,生活中不再有之前快速旅行的刺激,生活慢了下來,讓她有時間檢視自己的成長。

「其實突然有時間做很多想做的事。」因為如此而更積極的寫作,在她的部落格裡也多了許多文章,文章也出現在換日線與城市學中,也因此而開始創業,專為想要遠距工作的人提供管道,還有學習英文的媒介。

Mei提到我跟他分享我的第一次一個人旅行,「你說你開始第一次環島的時候,一個朋友完全沒有理會你猶豫的心情,直接說那你可以直接怎麼做...直接提供最實際的方法,反而讓你覺得,好像沒有想像中的恐怖。」「我一直說邊工作邊旅行是一定做得到的沒有用,我想直接讓你知道,有哪些方式。」因為這樣的想法而開始創業的途徑,也是在巴拿馬那段時間給的啟示。

疫情下,與旅行的衝突

「疫情持續下去,還會繼續旅行嗎?」

在疫情的衝擊下,『旅行』這兩個字像是禁語,提到去旅行、或是出走,原本振奮人心的旅行話語,像是會突然被譴責似的。保守的人覺得你瘋了,不要再出去散播病毒,原本自認開放心態的我,連在被問到「該不該去旅行」「該不該出國遊學」都與開始語帶保守。疫情大爆發的狀況下,即使自己本身的個性是「到時候再說」都有點被嚇的不敢動。一下子之間,世界顛倒,而自己的信念也開始有衝突。

「會耶!」Mei的回答讓我有點驚訝。

「我們旅行方式變很現在幾乎在一個點不會動,也都很隔離,不再住青年旅館,也不會主動社交。」雖然少了很多交朋友的機會,但兩個人還是會租機車到其他城市,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找獨立的住宿,做好應該要有的措施。

與其說繼續旅行,不如說開始換地方生活。「之前在加拿大搭便車到北極海的方式已經不可行了,在某個地方待兩個禮拜又離開的快速移動,在疫情的狀況下也不太適合,雖然減少了點刺激,但是以長居的方式更能深入當地,現在這個方式也讓我更有自己的時間,也很不錯。」言語中,Mei沒有減少任何對旅行的熱情。減少頻繁的移動,但是還是讓自己維持在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狀態,繼續探索文化的不同與世界上不同的生活方式。

Mei原本的遠端工作,在美國學校做數位行銷,幫國際學生招生,也因為疫情的關係,招生數下降,時數變得非常少。但是她卻發現,她其實沒有很緊張,除了本身有點存款外,卻突然有了有更多時間去創業的想法。他能夠花更多時間在分享她熱愛的訊息上,似乎也是因為開始遠距工作而有的轉變。

騎馬

其實即使是在公司內工作,還是有可能隨時遇到被裁員或是公司倒閉的狀況(延伸閱讀: 你以為打工沒有風險?其實風險比創業還大),其實習慣在體制下工作的人,風險比創業的還要大。原因是因為長期在體制內工作,會減少創造力,甚至很難發覺自己本身除了工作之外的價值,若是突然失去了工作,容易讓人一掘不振。我自己工作的這幾年,每一份工作都是裸辭,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就是想去旅行一陣子,走走看看,放空一下。聽起來好像很奢持,雖然荷包沒什麼錢,但是每一段空白,都讓我更理解自己為什麼想要工作,甚至開始自由接案,而每一段空白想充實的學習,甚至帶給我下一份工作更好的機會。

目前還看不到旅行盡頭的Mei,除了在這段時間創業、分享更多想法外,也持續不斷的將她對世界的熱情實踐在旅行日常中。

遠端工作旅行家- Mei
遠端工作旅行家- Mei


聯絡Email: jessiesfreckles@gmail.com